语音播报
滇池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,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。经过多年不懈治理,2016年,滇池全湖水质由劣五类上升为五类,首摘“劣五类”帽子;2018年,上升为四类,为30年来最好;2019年继续保持在四类。
今年1月20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来到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,察看滇池、抚仙湖、洱海水样和滇池生物多样性展示。总书记指出,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,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,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,加强综合治理、系统治理、源头治理,再接再厉,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。
理想的,或者说未来的滇池水体,是什么样子?在1月20日的展示现场,一个玻璃“生态缸”引人注目:雪白淡雅的海菜花盛开水面,滇池金线鲃游弋穿行,背角无齿蚌栖息缸底。
“这三类土著生物构成的微缩版生态系统,是今后滇池水域有望达到的理想状态。”负责生态缸布置的澳门赌场昆明动物博物馆副馆长李维薇告诉记者,“滇池保护治理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窗口期,从工程治理为主逐渐转向本土物种回归、重现。滇池生物多样性更丰富,有利于形成立体平衡的生态系统。”
那条阳光下闪光的滇池金线鲃,被称为“滇池古董”:早在300多万年前滇池形成时,它就存活其中。然而,随着生存环境受破坏,上世纪80年代,金线鲃从湖体消失。随着近年来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,以及增殖放流活动持续开展,如今在入滇河流盘龙江上游,滇池金线鲃种群身影重现。
从濒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到目前千万尾级的人工繁育能力;从退出湖体到重新入湖,助力滇池流域生态治理——位居“云南四大名鱼”之首的滇池金线鲃,命运变化和滇池如此休戚相关,给当前的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以启迪。
消失之忧
滇池发出早期警告
潺潺流水清澈见底,成群结队的云南光唇鱼、昆明裂腹鱼和滇池金线鲃,摇头摆尾游荡。簇簇海菜花顺水漂浮,花朵点缀水面。
暮春时节,记者来到昆明嵩明黑龙潭,似误入桃花源,心情顿感舒畅。同行的澳门赌场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潘晓赋感慨道:“以前五百里滇池,条条入滇池河流,都这样子!”
“五百里滇池,奔来眼底。披襟岸帻,喜茫茫空阔无边……”清人孙髯翁脍炙人口的长联,仍挂在滇池边大观楼的楹柱上,让诸多到访者浮想联翩。但不断累积的污染曾一度让这颗高原明珠黯然失色。滇池污染在世纪之交达到顶峰,人们看到的是蓝藻暴发后“绿油漆”般的滇池水。曾经的许多滇池风物,只留在了文献或记忆里。滇池金线鲃就是例证。
滇池金线鲃俗称金线鱼、小洞鱼,成鱼喜食小鱼小虾,为“云南四大名鱼”之首——其他三种是洱海的大理弓鱼、抚仙湖的鱇浪白鱼和星云湖的大头鲤。
孰料,土生土长的滇池金线鲃,上世纪80年代在滇池湖体中消失了。什么原因?
“水体污染日益严重,滥捕屡禁不止,加之竞争不过外来物种,滇池金线鲃的生存、产卵环境剧变。”和鱼打了37年交道的澳门赌场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君兴解释。
滇池金线鲃是一种“娇贵”的鱼。大约每年12月到次年3月,它都会游到滇池周边泉眼和地下暗河里产卵,水温须在18至20摄氏度,还须是干净的流水。它把卵小心翼翼产到水下砾石表面,进入7至8天孵化期,而青、草、鲢、鳙等“四大家鱼”的孵化期则要短得多。这意味着,如果没了龙潭(当地对泉池的称呼)、地下河这样的产卵环境,或者产卵洄游通道被阻断,滇池金线鲃繁殖将遭到致命打击。
1969年底,滇池围湖造田开工。历时8个月,经过筑堤、排水、填土造田三大会战,滇池八景之一的“灞桥烟柳”化为乌黑腐殖土。最终,围湖造田3万亩。此后,许多龙潭还被砌石成池用来灌溉、取水,加之嗣后入滇河道陆续萎缩污染,金线鲃不得不从滇池离开,残存在周边一些龙潭里。
很长一段时间,滇池都是一个生产型湖泊——那时提高水产品产量“解决肚子问题”是当务之急。1957年前,滇池以本土鱼类为主。60年代后期,放养鲢鳙鱼、草鱼成为主流,1969年水产品捕捞量3080吨。1975年增至8363吨,主要捕获物为日本沼虾和秀丽白虾。80年代,外来物种银鱼开始成为主产品,单此一项产量曾达3500吨。
“直到2010年,才从水体治理角度往滇池投放本土鱼种——人工繁育的滇池金线鲃。”昆明市滇池渔政监督管理处副处长王勇介绍,之前为丰富“菜篮子”引入的“四大家鱼”,尤其是附带来的麦穗鱼等,让金线鲃不堪其扰。
“金线鲃等土著鱼类在繁殖方面的‘脆弱娇贵’,恰恰说明它们对滇池健康水体环境依赖程度高。这些年,我们深切感受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,这个共同体环环相扣,缺了哪一环都不行。”在杨君兴看来,滇池金线鲃退出湖体,其实是在向人类发出早期警告,说明滇池已经“生病”了。
消失的不止金线鲃。60年代,滇池里有土著鱼26种,现在湖体中只存4种。目前,滇池流域土著鱼类有15种濒危或易危。“我们不要小看这些濒危的土著鱼类,因为每个生物都蕴藏着隐秘的地质知识、丰富的进化信息,以及宝贵的基因信息。”杨君兴忧心忡忡。
同在澳门赌场昆明动物研究所工作的王晓爱博士,则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理解生物多样性,“有物种多样才有遗传的多样性,由此带来的丰富基因是人类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资源库。比如应对各种流行传染病等也需要借助基因研究,不能因为现在‘没用’就不管,‘物种用时方恨少’。”
繁育之功
抓住拯救滇池金线鲃的重要机会
2003年的一天,杨君兴接到一个陌生的越洋电话。对方自称是全球环境基金(GEF)的,表示愿提供科研经费,资助滇池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研究。
电话是全球环境基金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生物多样性官员托尼·维克多打来的,资助经费由世界银行发放,属于赠款——杨君兴团队此前完成了抚仙湖鱇浪鱼的人工繁育,引起关注。有了这笔经费,杨君兴把研究目光转向滇池金线鲃,他早就对这条鱼“寤寐求之”了。
2004年,澳门赌场昆明动物研究所在昆明大板桥建立珍稀鱼类繁育基地。潘晓赋回忆,从研究所办公室去基地,得先坐74路公交车,一个多小时后转乘11路公交车,再换“摩的”前往,基地四周是连片农田。
有了经费和基地,杨君兴团队开始野外寻鱼。走遍滇池周边散布的龙潭和溪流,他们最终在嵩明黑龙潭和牧羊河找到了很小的野生金线鲃种群。
“这是拯救滇池金线鲃的重要机会。如果没有澳门赌场和云南省发改委、科技厅等部门的支持,我们也走不到今天。”如今在办公室追忆,杨君兴颇为感慨。
科研攻关挑战重重。滇池金线鲃在野外生存良好,但来到实验室就不繁殖了,池塘里的金线鲃精子和卵子始终不成熟,没法人工授精,有些鱼甚至不排精。
要吃什么才能帮其性成熟?如何让饵料配方高度吻合其“野外食谱”?如何人工营造产卵环境?研究人员一项项从头开始摸索。
滇池金线鲃在夜间活动,繁殖期里,研究人员就睡在鱼塘的埂上。“搞科研,人将就鱼,不能鱼将就人。”潘晓赋自基地成立就驻扎于此,“晚上观察鱼累了,翻个身能看见满天星斗,也是乐趣。”在那些不眠之夜里,潘晓赋给出生的儿子取名浩铭:希望在浩渺的滇池里,铭记下这一笔。
寒来暑往,杨君兴团队围绕滇池金线鲃走过3年多。“鱼类不会说话,繁殖期又习惯隐蔽起来,只能靠一点点观察积累。”杨君兴说。
终于出苗了!2007年,实验室繁殖出300多尾鱼苗。摸索出金线鲃性成熟规律后,受精率从一小时受精三成,提高到半小时内受精七成。也在这一年,杨君兴团队获得云南省政府600万元经费支持。此后,胚胎发育、仔稚鱼的食性转化与生长等课题研究,也都进展顺利。
3月中旬,记者来到位于大板桥的鱼类基地。在孵化车间,直径两三米的钢盆里,滇池金线鲃的幼鱼密密麻麻。“鱼卵就粘在附着物上面,从最初繁殖300尾到如今上千万尾,濒危的金线鲃物种保住了!”澳门赌场昆明动物研究所张源伟博士介绍说。
王晓爱则自称“养细胞”的人——把滇池金线鲃的细胞“冻”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里,需要时再恢复活性。不止滇池金线鲃,她还给30多种云南土著鱼建档立卡,实现细胞水平的保存。
张源伟掌握了滇池金线鲃和鲤鱼的杂交技术,有利于产业化推广,这意味着专利和收益。如今代替潘晓赋负责基地的他却说,光图钱就不在这里干了。
在号称“生物王国”的彩云之南,土著淡水鱼类达594种,约占全国四成,其中濒危的有138种。从这些数字中,不难领会珍稀鱼类繁育研究这项工作的特殊意义。“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价值,我虽然头发白了,但还有很多濒危鱼类等着我们研究繁育。”杨君兴说。
游出实验室,滇池金线鲃将面临两个方向:重新回到祖先们的世界,净化滇池水体;人工养殖可持续开发利用,“游”回市民餐桌。2010年起,滇池水体开始放流的金线鲃,就是杨君兴团队人工繁育的鱼苗。10年以后,它们活得怎么样?
生态之治
恢复滇池金线鲃“生境”须下绣花功夫
春暖花开时节,一则新闻引人关注:36只钳嘴鹳现身滇池湿地。
这几年,滇池湖滨恢复起来的湿地,成了天然“鸟窝”。光顾的野鸟种类不断刷新,包括濒危物种彩鹮,以及翻石鹬、铁嘴沙鸻等十来种。
滇池治理是事关云南全局的大事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。从点源污染治理到流域系统治理,从单一治污向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并重,多年来,云南省和昆明市锲而不舍,滇池治理成效明显。
“人退湖进、休养生息,是滇池生物多样性的‘产床’。”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潘珉,高度评价环湖截污和“四退三还”(通过退塘、退田、退人、退房,实现还湖、还林、还湿地)的治理之功,“通过工程性措施先解决外源污染问题,再转向湖体水生态治理,这也是国际湖泊治理的共性经验。”
在生物均衡、生态健康的湖体里,土著鱼类不可或缺。2010年以来,累计向滇池放流180多万尾金线鲃。同时还有滇池高背鲫、云南光唇鱼、滇池银白鱼等土著鱼——它们大都经历了在滇池里消失又重现的“命运沉浮”。
作为滇池旗舰物种,金线鲃的繁盛,对滇池生态链意义独特。“金线鲃处于滇池食物链高层,捕食银鱼等小鱼小虾,从而抑制藻类暴发,助力水体健康。”潘晓赋介绍。
然而放流10年,滇池金线鲃种群恢复仍不理想。人们虽在盘龙江上游发现了放流金线鲃的种群,“但没有发现小鱼苗,说明人工放流的鱼可能没繁殖。”王晓爱说。
原因何在?杨君兴分析,一是放流数量少,在滇池里找宛如大海捞针;二是说明滇池的整体生态环境还不甚理想——龙潭、暗河等金线鲃的洄游环境依旧被阻断。
昆明西山脚下,潘晓赋带着记者兴冲冲地去考察一个据称可能繁育金线鲃的龙潭,但现场景象让人失望:当年汩汩冒水的龙潭已然干涸。
恢复滇池金线鲃的“生境”道阻且长。以龙潭为例,它们有的干涸湮没,有的被截断成取水口。而吐纳连通的龙潭,都曾是滇池的一部分。
“如果说工程治理见效快且显见,那么滇池生态治理和生物多样性恢复,必须长期下绣花功夫。”潘珉坦言。
暮春时节,重新开放的斗南湿地公园,波光粼粼,水草摇曳。海菜花、菖蒲、睡莲等水生植物点缀于岸边道旁,银边麦冬、中山杉、火棘等乔灌植物梯次配置。白鹭、银鸥、红嘴鸥等候鸟成为常客;滇池金线鲃、滇白鱼、银鱼等鱼类在此畅游。
“我们云南有句童谣:‘海菜花,开白花,爱洗澡的小娃娃,清清的水不带泥也不带脏……’海菜花和滇池金线鲃的生存需要清洁的水体环境,看看大家能不能在这里找到。”听完工作人员的讲解,家长和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前往湿地周边,开始了“寻宝”之旅。不远处,一对新人正在拍摄婚纱照。
很难想象,这里几年前还是大棚、鱼塘、民房一片混杂。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长李应书介绍,斗南湿地的建设,经过5年时间,在“四退三还”基础上,通过景观化方式拆除阻挡湖水流通的防浪堤,在重新连接湿地与滇池的同时,充分利用土著鱼类、水生植物的生态手法净化水体。
在杨君兴看来,滇池金线鲃未来的命运,正有赖于“综合治理、系统治理、源头治理”的成效。
长远之计
不负滇池不负鱼,让更多人从生态修复中受益
1638年,大旅行家徐霞客从胜境关入云南,驻足昆明。这一年,他写下《游太华山记》,其中说金线鱼“鱼大不逾四寸,中腴脂,首尾金一缕如线,为滇池珍味”。
太华山下,滇池之滨,昆明不少地方有意与金线鲃续写一段历史前缘。坐落于滇池边的西山区碧鸡镇百草村,就是其中之一。村里一大一小两个龙潭,一直都有滇池金线鲃生存。村子收拾得干干净净,正借力金线鲃打造乡村旅游。
记者赶到时,村里龙潭刚疏浚完。“金线鲃游回暗河躲起来了,施工完后游客就能看到野生金线鲃,这可是我们百草村的旅游亮点。”村民王学说。
如何发动群众爱护、恢复滇池金线鲃的生存环境?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,又是经济财富。潘珉认为,群众从中受益了,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。
10多年前,杨君兴曾建起“海菜花—金线鲃—蚌类”立体养殖模式试验田,希望推广应用到滇池周边“四退三还”的农地上。
“‘生态缸’养殖模式虽好,可惜有点生不逢时。”在西南林业大学退休教授周伟看来,怎样迅速让滇池水清是那时最紧迫的任务,“花鱼蚌”的养殖模式治理见效慢。而如今,周伟觉得时机来了:“这模式既能让村民通过卖金线鲃、海菜花获得收益,又能净化滇池水质、促进生物多样性,值得在滇池‘轮牧’推广。”
前些年,“花鱼蚌”养殖模式推广成效不彰还在于缺乏良种,如杨君兴自己所言,“如果不能稳定、批量地供苗,如何让养殖户以此安家立业?”如今,这不再是一个问题——历时13年,杨君兴团队以野生滇池金线鲃为基础,终于培育出可规模化养殖的品种“鲃优1号”,生长速度比野生品种快了四成,肌间刺优化八成,煮熟可以直接咀嚼咽下。
2018年5月,“鲃优1号”经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成为云南省首个获国家认证的水产养殖新品种。此前10年,这个委员会审定182个水产新品种,云南付诸阙如,丰富的鱼类资源没能转化为产业优势。
如今品种问题解决了,市场推广如何?
出昆明200多公里,抵达曲靖市会泽县。在乌蒙山腹地穿行,沿野牛厩河溯源而上,一路水声喧哗,山花烂漫,就来到滇泽水产公司的养殖基地。
养殖基地负责人李建友长期和杨君兴团队合作,致力于滇池金线鲃的产业化推广。基地以鲟鱼为主,附带养殖40多种云南土著鱼。这些土著鱼常被放流到附近的牛栏江,这里也是滇池补水工程起点。
尽管滇池金线鲃市价高达六七百元一公斤,但销量有限推广不开。李建友总结:“一方面是养殖门槛限制,鱼小,一公斤30多条,而生长周期需两年;另一方面是知名度不高,毕竟成为养殖新品种才是这一两年的事。”
在原有流水池塘集约化养殖基础上,李建友琢磨出“稻田养土著鱼”:在一方稻田设出水口和入水口,稻田一侧挖沟。通过稻田水量控制,可以调节水温,从而影响鱼的进食习惯和繁殖期;割稻子时鱼进入沟里,克服了稻田养鱼的季节性。由此,产量与收益节节攀升。李建友说:“这套技术简单成熟易复制,金线鲃养殖规模不再是问题。2018年刚起步时我们养殖面积是50亩,产出20吨商品鱼,今年预计可达到300吨。”
李建友的探索,和杨君兴“立体湿地”的思路不谋而合。“云南冷水洁净的小坑塘溪流多,适合土著鱼生长。”杨君兴坚信,“金线鲃能产生效益,‘游’回老百姓的餐桌,是更可靠的保护,也是推进湖泊流域生态治理的契机。”
很多见过滇池以前样子的人,同杨君兴一样满怀期待。百草村85岁的老人刘红宽回忆,年轻时水里的鱼比树叶子还多,金线鲃夜里活动,人站在河沟里直撞脚。“金线鲃像绸缎衣服般丝滑,一点不怕人!卖得比一般鱼贵,好吃呢。”
从老人陶醉的神情里,记者仿佛又看到了那个“喜茫茫空阔无边”的滇池:那里“苹天苇地”,点缀些翠羽丹霞、香稻晴沙;那里苍烟落照,可观半江渔火、两行秋雁。近处看,成群的金线鲃在龙潭溪涧和滇池间穿行,阳光下熠熠生辉,“首尾金一缕如线”……
那一刻,记者心头一动,想到了潘晓赋的那句话——“保护滇池金线鲃,也是保护我们的乡愁”。
(原载于《人民日报》 2020-5-15 13版)
© 1996 -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-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:100864
电话: 86 10 68597114(总机) 86 10 68597289(总值班室)
编辑部邮箱:casweb@cashq.ac.cn
© 1996 -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-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:100864
电话: 86 10 68597114(总机) 86 10 68597289(总值班室)
编辑部邮箱:casweb@cashq.ac.cn
© 1996 -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
京ICP备05002857号-1
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
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:100864
电话:86 10 68597114(总机)
86 10 68597289(总值班室)
编辑部邮箱:casweb@cashq.ac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