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8日下午,在今年两会的第二场“部长通道”上,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以视频采访的形式,回应基础研究投入、科技抗疫攻关、科技体制改革等热点问题。
这是王志刚第三次走上“部长通道”。他用一组组数据亮出了科技创新的成绩单,并畅谈未来发展:面向“十四五”,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争取达到8%左右;科技界4300多位科研人员投身抗疫攻关,17个疫苗产品进入临床试验,其中7个进入Ⅲ期临床试验,4个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……
面向“十四五” 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争取达8%
“习近平总书记说过,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,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。我们要想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,基础创新能力必须过硬。”王志刚强调,产业链、供应链有短板弱项,追根溯源还是基础研究能力存在薄弱环节。
他历数了“十三五”的基础创新能力成绩: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更加合理,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格局正在形成;基础研究中规律性的探索有新进展,适合基础研究的方法、范式不断改进;基础研究能力和队伍不断提升,适合于基础研究的科研环境不断优化,不断有新的、更好的科研手段支撑基础研究。
他特别提到了基础研究投入的增长,“‘十三五’期间,整个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增长70%,但基础研究翻了一倍。2019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首次超过6%,2020年预计达到6.16%”。
着眼“十四五”科技发展规划,王志刚表示,将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,开展更加科学优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;要更加鼓励青年科技人员投身基础研究;建更多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平台;在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、评价标准以及支持方式上不断改革。
“要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。”王志刚说,“争取‘十四五’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%左右。基础研究要更加强调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‘两条腿’走路。”
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要“两个轮子一起转”
针对科技日报记者关于科技体制改革进展的提问,王志刚回应说,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成果,143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。
他坦言,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,需要在新一轮深化改革中克服。
王志刚说,具体来看,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,我们主要聚焦国家战略目标,围绕如何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,围绕如何构建法律、政策、社会环境等良好创新生态,围绕如何把国家科技投入、全社会的科技投入用出更好绩效,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优化体制机制,产出更多科技成果,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。
“这次五中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对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,科技部会认真领会和落实。”王志刚表示,第一,要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个重点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,包括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新型举国体制;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力量、科技任务组织者的作用;如何使产学研各主体发挥好各自作用,打造创新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;如何推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“揭榜挂帅”等改革更好地落地见效。
第二,要以科研评价为抓手,持续推进已经进行的各项改革,包括给科研人员减负、营造良好生态、建设良好作风学风,以及如何使科研人员心无旁骛,从事基础研究、应用基础研究、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,共同形成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强大科技支撑。
“我们要坚持改革驱动创新,创新驱动发展,按照总书记要求,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‘两个轮子一起转’。”王志刚强调。
完善创新区域布局 用科技创新帮扶欠发达地区
“十四五”期间,国家在完善创新区域布局、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面的规划备受关注,王志刚给予了详细介绍。
他表示,下一步要把北京、上海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点,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。
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、高新区经历30多年的发展,要持之以恒做好相关工作,积极发挥21个国家自创区、169个国家高新区的辐射、带动、引领作用。整个高新区内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50%左右,创造的GDP占全国的12%,人均劳动生产率是全社会的3倍,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是全社会平均水平的1/3。
另外,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。将北京、上海及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结成帮扶关系,用科技创新来促进欠发达地区有更快更好的发展,如科技入滇、科技兴蒙等。
“今后要加大力度做基层科技工作,在县级等基层专门出台推动科技创新的举措。”王志刚说,在刚过去不久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,两位科技特派员获得“全国脱贫攻坚楷模”称号,改变老少边穷地区的面貌,科技创新的努力一直在路上。
4300多位科研人员投身抗疫 科技抗疫是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实践
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,科技创新是不可替代的强大支撑。
“疫情一开始,科技界就立即行动起来,按照中央部署,科技部牵头成立科研攻关组。一开始就确定了五个主攻方向并一直坚持到现在,包括溯源、药物、疫苗、检测试剂、动物模型五个方面,取得一批科研成果,有力地支撑了抗疫工作。”王志刚说。
王志刚介绍,疫情一开始,我国就确定了五条疫苗技术路线,目前已有17个疫苗产品进入了临床试验,其中7个进入了Ⅲ期临床试验,4个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,筑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有力屏障。
王志刚表示,在抗疫过程中,除了科研成果外,还涌现出很多值得总结和珍惜的宝贵经验: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,科技界有13个部门4300多位科研人员、386个科研团队参加科研攻关;抗疫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、再到产业应用,从研发单位到企业的一次大协作。61个学科为前述科研活动做出了贡献。
“检测试剂以及疫苗研发中有一个现象:研发单位和企业结合得越早,产品出来得越早,应用的效果越好。科技抗疫是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实践。”王志刚强调。
他也强调了和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。他表示,我们与30多个国家就科技抗疫进行交流,与多个国家开展联合科研攻关,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10个工作组,一批论文和成果得到国际同行肯定和应用。
王志刚坦言,疫情对全球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,中国“内防反弹,外防输入”的任务也非常艰巨,科研攻关征途继续。
面向当下防疫工作,针对疫情防控,科技要有更多的支撑方法、支撑手段和支撑技术。针对病毒变异,要尽早在检测试剂、疫苗、治疗药物方面有更精准的应对方法。
面向长远,科研攻关要持续进行。“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重大传染病防治要摆在重要位置,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,一些队伍力量要能够保持住,宁可备而不用,也不能用而无备,束手无策。”王志刚说。